央视历史文明纪录《黄土大塬 2014》以历史的、纵深的、全景式的镜头来展现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,并探索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原因。
第一集 溯源
大约在两千多万年前,青藏高原的南部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,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剧烈增加,湖泊消失,成为沙漠和隔壁。每年冬春时节,强大的气流携沙带石向东流动。在持续不断的沙尘暴作用下,黄土高原形成了。二十世纪,考古学者在黄土高原上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史前文明遗址,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神话终于有了更确凿的证据。
第二集 迁徙
在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黄土绵延不断,堆积出一个广袤的高原,这是地球上唯一的黄土高原。黄土,不但塑造了一个高原,也塑造了一个文明,中华文明源远流长。黄土高原风沙大,土壤贫瘠,降雨又不足,执着于农耕的周人将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。
第三集 战争
公元前1700年,周人因战争举族迁徙至黄土高原。500年之后,周人建立了周王朝。公元前221年,秦王朝建立。此时,北方匈奴兴起,局势紧张。为解决军队输送及后勤保障等问题,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一条南起咸阳、北至九原的大道,这成为世界第一条军用高速公路。当中原帝国和游牧民族争战的时候,直道上剑拔弩张。当和平降临,直道又成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。
第四集 交融
周人离开黄土高原之后,这片地区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。一千多年以来,黄土高原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地区。公元1040年,宋朝西北边疆面临西夏党项人威胁。范仲淹受命负责西夏防务,改进军队制度,开展农业生产,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将领。公元1044年,宋朝与西夏正式达成和平协议。有史书记载,范仲淹去世后,“羌酋数百人,哭之如父,斋三日而去”。
第五集 韵律
民歌,黄土高原上的第二章语言。粗犷高亢的歌声记录了黄土人的喜怒哀乐。二十世纪初期,中国处在剧烈的动荡中。这一时期,产生了诸如《脚夫调》、《兰花花》这样的悲歌。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,当地的贫苦农民高兴地唱起信天游,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陇剧源自于陇东道情皮影戏。道情皮影戏历史久远,清代最为繁盛,至今仍深受喜爱。
第六集 传承
道情皮影历史久远,清代最为繁盛。在甘肃陇东一带,对道情皮影贡献最大的是清代艺人解长春。解长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配器,使道情皮影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。自解长春起,陇东道情皮影开始繁荣。黄土高原上,人们一直有制作香包的传统,心灵手巧的女人从小跟着长辈学习。剪纸是窑洞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,窑洞是高原人生活的根基,是人们数千年来的居所。